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1卷第2期 新余高专学报 Vo1.11,NO.2 2006年4月 JOURNAL OF XINYU COLLEGE Apr.2006 崇高与壮美:中西两种 审美范畴的异同 ●黄艳兰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南吕330022) 摘要:通过对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中国美学史上的“壮美”二者在事物运动的形态、审美心理反应和审美效果等 多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二者为两种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的审美范畴的结论。 . . 关键词:崇高;壮美;审美范畴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65(2OO6)02—0061—03 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这两 神性的东西。而他从主体心灵出发来限定崇高,叉使博克和 个范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大”、“风 康德在对崇高的看法上深受其影响。 骨”、“阳刚之美”、“壮美”等,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尤其是修 真正从美学意义上系统探讨崇高的美学家当属博克和康 辞学意义的崇高在审美内涵上极为相近。从审美客观对象的 德。博克是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的美学家、哲学家,他的美学著 形式上来看,都表现为巨大、急疾、刚强;从审美心理反应来 作《论崇高与美》从经验论的感觉主义出发,把崇高和美作为 讲,最后都趋向于痛快、惊叹、舒畅;在对象性的审美活动中, 并列的范畴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大大地扩大了审美研究的领 审美客体在被审美主体征服的过程中都成为显现人的本质力 域。博克首先区分了崇高感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他把人 量的感性对象。但二者并不可以简单互易,西方美学史上的 类基本情欲分为两类,“自体保存”和“社会牛活” 大体说 “优美与崇高”有着各自独立的形态及特征,在对峙中共同发 来,崇高感所涉及的基本情欲是前一类,在他看来,前类情欲 展,而“优美与壮美”,是中国古典和谐美艺术的两种形态,它 一般只在生命受到威胁的场合才活跃起来,激起它们的一定 们之间相互交融,相成相济,刚中有柔,柔中蕴刚。因此我们 是某种苦痛或危险,它们在情绪上的表现一般是恐怖或惊惧, 不能简单地、孤立地、静止地把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 而这种恐怖或惊惧正是崇高感的主要心理内容。恐怖本是一 美学中的壮美等同起来,应该把它们放到各自隶属的美学系 种痛感,但该痛感却夹杂着快感,因为崇高感发生的条件是: 统中去考察, 历史的、动态的眼光来分析、论述二者的本质 一方面要仿佛面临危险,而另一方面这危险又须不太紧迫或 差别。 是受到缓和。所以说,崇高感是顿时产生的,恐惧不是崇高感 一、西方美学中的“崇高” 的唯一情绪,必须包括欣羡和崇敬,其中必须有缓冲的环节, 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一样, 否则就无所谓崇高感了,只包含恐怖没有快感,也不会使人的 经历了从非审美领域进入到审美领域的转变过程。在西方美 精神得到升华。由此,崇高感带有某种超越性,这正是崇高的 学史上,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被认为第一次从 审美意义所在,也是博克对这一范畴研究的贡献,该观点在康 理论上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该文 德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地发挥。 中,朗吉弩斯触及到了崇高的心理形式及其根源等问题,认为 真正把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置于哲学、美学体系中加以深 崇高的思想来自高尚的心灵,崇高不在于合情合理地说服读 刻研究的是德国古典学家康德。康德的崇高论受了博克很大 者如何理智,而在于超越读者的理智并使之惊叹不已;然后朗 的影响。康德在其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把判断力分为 吉弩斯又分析了崇高产生的根源,认为崇高风格有五个真正 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审美判断又分两种:美和崇高。 的源泉:首要的是庄严而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构思 在“崇高的分析”中,他不仅承认崇高对象一般是“无形式” 与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词、把前四者联系成为整体的尊严和 的,而且特别强调崇高感的道德性质和理性基础,在他看来, 高雅的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因素。其用意是从庄严 崇高是心灵理性观念对外物和表象的超越。与美相比.崇高 而伟大的思想上来界定文学的崇高,把崇高与思想、心灵联系 具有以下特征:从崇高产生的客观对象的形式来说,崇高涉及 起来。由此可知,朗吉弩斯所讲的崇高虽然是文学上的崇高, 对象的“无形式”,无形式是指对象形式的无限制或无限大; 但却指向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它根源于主体的心灵,是主观精 从崇高的主观根源来说,它来自主体的心灵,关联主体理性观 收稿日期:2005—11—24 作者简介:黄艳兰(1982一),女,江西宜春人,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6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2o()6(第ll 念;从主观 if,理反应来说,崇高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是一 的“沉着痛快与优游不迫”,实际上就类似于阳刚与阴柔的划 种间接的愉快。它经历了一个瞬间感性甚至是悟性生命力的 分。明代虽没有出现专门的诗论,但在创作上前后七子偏于 竟陵派偏于阴柔之美。清代是我国古典 阻遏,继之以更强烈的理性力量的进发。康德在分析了崇高 阳刚之美,而公安派、的特征以后,又把崇高分为两种:“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 文论进入总结的时期,同样,对“阴柔阳刚”美学理论进行系 高”。“数学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以至于这 统论述也出现在清代,代表人物是桐城派文论家姚鼐和文学 种体积上的大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力学的崇高”,特点在 家刘熙载。姚鼐在《复鲁絮非书》中采用群喻的修辞方式讨 认为阳刚是 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叉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或气魄,从 论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种雄浑壮阔、刚劲有力之美,阴柔则是一种温婉幽深、纤柔 而显示出人的神圣威严。但康德将二者都归结为人的主观心 一姚鼐也继承了《易传》的思想,主张“阳刚阴 意能力的崇高,认为崇高不在外在对象,而是来自于主体的心 清新之美。同样。灵,来自于理性观念超越对象的表象,并由此引起崇高感。 从朗吉弩斯、博克、康德等人对崇高的分析来看,都倾向 于把崇高的根源与主体的感觉、心灵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过 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因此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崇高作为审美 主体的审美理性能力超越审美客体的合目的性的审美心理表 现形式,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审美超越性、以及重理性、意味性 等审美特征。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它的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本 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 通过审美实践得到了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表现在崇高 感上,则是痛感和愉悦、不自由和自由、压抑和解放的复杂感 情的混合。因此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 动在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内容与形式等的对 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优美与壮美”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优美与壮美”是由《易传》和《老子》 阐发的阴阳说和天刚地柔思想演化而来的。《易传》认为宇 宙万物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事物内部两种对立因素—— 阴和阳(也就是柔和刚)的互相作用。《易传》的思想充满了 辩证法,虽然认为天地由阴柔和阳刚两种对立因素构成,但它 并不把阴柔和阳刚截然分开,而是认为它们是相互渗透,相反 相成的,所以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变在其 中矣”(《系辞传》)。这一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多 方面的、深刻的影响,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 的统一观。道家的始祖老子也把阴柔阳刚作为对立统一的范 畴,相比之下,他更推重阴柔,“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美学观的 重要思想和他重阴柔的哲学基础和美学思想。在《易传》和 老子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区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壮美和优美,或者说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美的这两大基本 类型,同时也就是艺术意象、艺术风格、艺术意境的两大基本 类型。在先秦时期,孔子提出的“大”(《论语》记载:“子日: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在审美形式上与后来出现的 “壮美”范畴类似,但含义不同,此中的“大”使人敬畏崇拜,而 “壮美”却不使人为之。盖子所谓的“大”即“充实而有光辉”, 指的是人格美和道德修养,因此在含义上与“壮美”不同。而 庄子的“大美”(《逍遥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思想有着丰 富的内涵,是其美学思想特征的突出表现,其中“大美”就蕴 涵了壮美的含义,即雄浑浩瀚的境界。汉代以后,原属哲学范 畴和道德范畴的阳刚之美开始向艺术的审美范畴转变。如刘 勰的“风骨”(《文心雕龙・风骨》:“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在 内涵上与“壮美”接近,崇尚一种刚健清新的力的美,也即一 种壮美的艺术风格。此外,刘勰的“风骨与隐秀”和“壮丽与 典雅”、司空图的“雄浑与冲淡”、宋词的“豪放与婉约”、严羽 一62一 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 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复鲁絮非 书》)。刘熙载在《艺概》中对阳刚阴柔的论述也继承了中国 古典美学的传统思想,即要求壮美和优美应该互相渗透。统一 在同一个艺术作品中,强调艺术作品中优美与壮美的统一。也 就是力与韵的统一、雄与隽的统一、刚健与婀娜的统一。而清 末美学家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明确地把美的事物归为 优美和壮美两种,“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 (《红楼梦评论》)。 三、“优美与壮美”的相融性、统一性 从上面的历史追溯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壮美与优美 虽有所侧重,但相互联系,二者可兼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 “优美与壮美”审美范畴受中国古代《易传》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强调其相融性、统一性,柔中有刚、刚 中有柔,二者不可偏废。而西方美学中崇高与美是对立的,这 与西方强调“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有关,人与自然处于对立 的状态。人要求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在不可知的命运面前,人 不是俯首称奴,而是积极的抗争,高扬人的尊严和主体理性力 量。前面我们已探讨了崇高的审美实质,认为崇高是审美主 客体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在崇高中充满了 矛盾,且将矛盾各方面的对立冲突推向了极端,矛盾的分裂、 对抗和转化、生成都处于质变状态,崇高的运动形式明显表现 出突发性、动荡性、激烈性。而中国古典美和艺术受儒道等家 倡导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等观念的影响,缺乏主体与 客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即使有了某种程度 的矛盾对立,也不会把这种对立和斗争推到极端,而是淡化和 解这种矛盾,因此缺少斗争的尖锐性和彻底性。因而在强调 和谐美的制约下,中国缺乏西方美学史上的悲剧与崇高。中 国古典美学的壮美一般地说,并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它仍 是和谐美的一种,是阳刚之美。壮美与优美相比,虽有更多矛 盾、对立的因素,也会给人带来压抑、紧张、惊讶和振奋,但与 崇高相比,它又更多地强调均衡、和谐和自由,它偏重于阳,但 阴阳相济,偏重于柔,但柔中有刚。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系统 中,壮美的形象不仅要雄伟、劲健,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 韵味;优美的形象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 的骨力。刘熙载在《艺概》中从书法、文论、绘画、词曲等对此 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中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统一的美学思想。由此可知,阳刚 之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具有协调稳定的形式外观, 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人与自然、我与 宇宙合而为一,万物与我为一,而我也包容了整个宇宙。这里 没有西方近代崇高中那种由自然的力量和数量的无限所产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oo6(第l1卷 垫兰;壹壶墨 美;主 亟 宣 莲噎的异同 第2期 的压抑与恐怖,它始终是一种主体融于客体,并包含和超越客 然形体巨大、力量无穷,但并不造成主客体之间的严重对立和 体的和谐感和自由感。其次,阳刚之美使人胸怀开阔,精神振 冲突,相反,人从山水那里感受到人的社会性与自然的内在一 奋,是一种豪放舒展的美,它更注重的是乐,正如清代文学家 致。无论是孔子的比德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还是魏晋时 魏禧所言:“且怖且快,损其奇险雄莽之状,以自壮其志气”, 期的畅神观,都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崇高中引起恐 或“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有鞭笞四海之心”(《魏叔子文集》 怖、敬畏的主要因素如巨大、空无、晦暗、无限等等,在中国占 卷十《文激叙》)。在壮美的审美世界中,人与宇宙精神相往 典美学的壮美中,都无恐怖可言。与之相反,主体能够从容臼 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眺望四方之远,在天人合一 如、优游不迫地欣赏它。第三,从审美效果来看,崇高激起的 的氛围中体察宇宙人生的深邃理趣。第三,阳刚之美是中国 情感是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具有突变性,而壮美却始终令 古代哲学塑造的理想人格。《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 人保持愉快的心情,使人胸怀开阔、精神振奋、催人进取。 强不息”,要求人在与自然的和谐中争取人的最大自由,高扬 崇高与壮美作为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它们分别隶属于 自身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 不同的美学体系,有着不同的美学个性,在中西美学史上各自 四、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拥有重要的地位。中西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差异性导致 综合以上思想材料,我们比较一下,发现崇高与壮美大致 了崇高与壮美成为两个相对举的审美范畴,如双峰对峙、二水 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从事物运动的形态来看,崇高处于激 分流,在美学的天地之中相映成辉。 烈动荡、显著变动的状态,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内容与形式处于极端的对立冲突中,它表现为无限的内容 参考文献: 要冲破有限的感性形式,从而压倒形式,感性客体先行暂时威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压着主体,唤起主体的理性力量,此力量又趋于转向突破、压 [2]周来祥.文艺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倒感性形式。这里诸矛盾方面的对抗、转化都处于质变状态。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而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以和谐为美,强调不偏不倚,以中和为 [4]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美,反对过度极端,反对不和谐、不稳定、不均衡,因此壮美并 [5][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主体在欣赏充满阳刚气的自然山水 [6]周来祥.美和崇高纵横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7,(4). 时,并不会感到恐怖、压抑,人不是作为一个与自然对立的主 [7]顾荣佳,马国柱.论崇高的审美特征兼对朗吉弩斯、柏克、 体存在,而是作为字宙中的一部分,与宇宙精神相往来,领悟 康德关于崇高的考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人生的真谛。第二,从审美心理反应来看,崇高由于感性客体 1993,(1). 以其庞大的体积和巨大的力量压抑着主体,使主体感到恐怖、 [8]姚文放.“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J].江汉论 紧张、不自由和痛感,如康德所说,造成瞬问生命力的阻滞和 坛,1987.(9). 停顿,从而召唤理性观念把握对象形式,在这过程中主体获得 了“生命力更加强烈的喷射”,人的本质力量得到肯定性的体 (责任编校:钱耐香) 现。审美心理上也经历了从压抑到释放、从不自由感到自由 感,从痛感到夹杂着惊叹、崇敬的快感的突变。壮美的对象虽 Sublime and magniifcence:similarities and di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realm HUANG Yan—la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china) Abstract:Comparing the sublime in the western aesthetic history and magnificence in the Chinese aesthetic history in form of movement of matter,reaction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effect。et.The author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Key words:sublime;magniifcence;aesthetic realm 一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