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议融媒时代地市级媒体“中央厨房”的局限

浅议融媒时代地市级媒体“中央厨房”的局限

来源:年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融媒时代地市级媒体“中央厨房”的局限

作者:余晓冬

来源:《今传媒》2018年第10期

摘要:为推进媒介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各新闻媒体集团的重要议题。“中央厨房”模式有助于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启发报道形式创新。然而对一般地市级媒体而言,若不考虑现实状况而刻意追求建造“大而全”的“中央厨房”,或将面临日常报道作用有限、多渠道产品同质化、从业者生产和学习成本增加、投入与回报比有待权衡等局限性。 关键词:融媒时代;中央厨房;全媒体;新闻生产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 (2018) 10 -0065 -03

借用餐饮业中统一采购配送、标准化生产的“大厨房模式”概念,新闻业的“中央厨房”模式率先见于人民日报、浙报集团、广州报业等主流报业集团的融媒实践中。以2017年初刘奇葆同志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署名文章为具体指导,作为融媒体中心的“中央厨房”逐渐成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标配”和“龙头工程”。截至2018年1月,全国有55家地市级以上各类媒体建立了“中央厨房”[1]。

然而,紧随央级、省级传媒集团打造“中央厨房”的地市级媒体,显然在体制框架及资金实力上更受制约,如果未能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媒体发展状态、标准化程度及本身管理能力,一味追求大而全的“中央厨房”,将面临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点。 一、日常报道作用有限,子媒体或仍将各自为战

据了解,从2015年全国两会首次亮相至今,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运行13次,共95天,可见“中央厨房”并非常态化运行的“日常厨房”,而是仅在“两会”、“十九大”等持证记者有限、报道需求激增的重大宣传战役中才得以大展身手。在这种情境下,一般地市级媒体显然不足以与专业化程度更高、新闻资源更丰富的中央级媒体竞争,并且其主战场在本地而非外埠。然而即使是本地报道,“中央厨房”也可能只是隆重的地方“节庆厨房”,如果没有发达的新闻产业和地方题材资源作为支撑,新闻来源将极为有限,存在“全天开采”而出现产能过剩、“无米下锅”的隐忧。

“中央厨房”若采取常态化运行,首先组织内部应有体制机制的大幅度重构再造,这意味着必须打破现有采编体系的“条块割据”,真正成为“内控型中央厨房”,例如按编辑、视觉、技术人员等集中人员,对岗位重新定位和划分职责,进行统一管理、指挥、调度的“扁平化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但是,快速过渡为这种新型的采编联动是过于理想化的,即使不考虑原部门编辑与记者之间长期合作形成的有机联系,一般地市级媒体集团现有部门众多,人员复杂,“中央厨房”这种“去中心化”的新媒体思维意味着必须破除传统的层级管理机制,而固有的权力结构、制度和利益的阻碍,将不可避免地为“中央厨房”的尝试增加磨合风险。

还必须意识到的是,“中央厨房”强调的是共享而非独占,但这有悖于“抢独家”的新闻行业竞争机制,即使是集团内部,各子媒体之间往往也存在着这种竞争关系和心态。如果全部的新闻资源都整合共享,将损耗各子媒体的竞争优势,因而也会存在截留优质题材稿件、而非供给“中央厨房”的现象。若“中央厨房”缺乏强大的向心力,各子媒体的记者在追求“独家”的既有动机下,或仍将各自为战,影响“中央厨房”的功能发挥。 二、追求流水线式效率,多渠道产品或将同质化

“中央厨房”在餐饮界一般适用于快餐类连锁餐饮企业,会刻意要求产品质量、口味、包装上的统一快捷,同样,“中央厨房”本质上是一种流水线式的高效内容生产模式,但过于追求快而全,无意中会忽略传统报道中的个性与温度,引发多渠道新闻产品的同质化。据观察,即使是采写重大题材,不少地市级报业集团以“中央厨房”机制整合人员采编新闻,结果“各子报发的图片都一样,新闻稿往往只是改了一个标题”[2]。

对人力有限的地市级媒体而言,“中央厨房”生产模式带来了个人工作量的陡增,集团新闻从业者的服务对象可能包括母报、子报以及“两微一端”,出版周期也被再度压缩。“中央厨房”的新闻产品面貌倚重于编辑的加工,在前方,记者精力和视角有限,单一原材料与多样化产品存在着冲突;在后方,给予编辑的补充创作空间可能也是有限的。或出于快捷省力的思维,或遵从新闻工作纪律,修改标题、增减段落、根据媒体文风添加引语,如此采取尽可能少的二次加工成为个别编辑的一种惯性依赖,导致产品的质量“稳定”却缺乏个性。这是造成新闻同质化的表面原因。

从深层原因来看,是源于“中央厨房”采集海量信息这一运作目标——不同于版面、时长有限的传统媒体求少求精,融媒体是求多求快的,尤其是只有前方记者收纳的信息内容足够全面,才能供各子媒体第一时间选择加工,实现快速抓取推送。潜移默化的,“多而杂”可能成为衡量生产品质的潜标准,实现即时发布重新成为新闻行业竞争的制胜关键,就如《当代新闻生产的再思考》一文中所指出的:从工作原理上,“‘中央厨房’鼓励记者去‘采购’而非‘创作’,传媒组织对各种信息采录设备的补充升级就是最佳佐证,‘采’成为第一位的、首要的、最关键的活动,而‘写’是后续的、可被分担的、甚至变得不再必要的环节。”“如果要维系‘中央厨房’的共享、众筹理念,就意味着记者必将进一步进入到‘计件工作’的窠臼中。”[3]这无疑将损害传统媒体以内容为本的核心价值。

三、新技术学习成本较高,全媒型人才培养存在瓶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现今全媒体时代,用户呈现出轻阅读、视觉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信息消费习惯,与之相对的,“中央厨房”运行后,也要求传统采编人员从“技能专精”升级为“十项全能”,尤其是单兵作战的前线记者,必须集采、写、摄、录以及各种新技术运用、新设备操作等多种技能于一身,具备互联网思维和运作能力,才能“广采多收”。然而,从现有情况来看,能够胜任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仍较稀缺。

在融媒时代,新技术是不断迭代的,技术的陌生感将使不少传统媒体从业者遭遇新技术的学习壁垒,也为内容策划、流程管理、组织运营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更对集团内部人才培养、外部人才吸纳造成考验。为培养人才和研发技术,财政充盈的西方媒体集团均会设置媒体实验室,作为编辑环节的“武器库”,虚拟现实、语音识别和文本输出、关键词自动新闻回复系统、多语言转化、直播视频的动图捕捉……一系列融媒时代最需要的新技术及人才都会源源不断地从中诞生[4]。不过,对一般地市级媒体而言,显然并不具备这种技术条件,更多地是不得已采取外包与质控的形式来解决技术问题,然而购买服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集团内部全媒型人才匮乏的人力资源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