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词解释74915

名词解释74915

来源:年旅网
精品文档

一、 名词解释

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 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储集层: 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 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绝对渗透率: 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 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 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孔隙结构: 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流体饱和度: 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

油气圈闭:适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叫闭圈。其中聚集了油气的叫油气藏闭圈。 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构造圈闭(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干酪根: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有机质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和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有机碳:指岩石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百分含量表示。

有机质成熟度:指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 氯仿沥青“A”:岩石中可提取的有机质含量。

CPI值:正烷烃中奇碳分子比偶碳分子的相对浓度。

。 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油气初次运移: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是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3.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4.异常(高)地层压力:地层中孔隙流体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流体压力偏离静水压力,这种地层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

沉积盆地: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地貌单元。

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称含油气盆地。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油气田:在地表同一产油面积上地下所有油气藏的总和,我们称为油气田。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可用于鉴别石油和天然气生成的环境和成熟度。

13

(1)原油中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δC一般为-22‰~-33‰,平均值为-25‰~-26‰。

1313

①海相原油δC值较高,陆相原油δC值偏低。

②C随年代变化,微变低。 ③随组分分子量的增大,急剧增大。

13

(2)天然气中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δC随天然气成熟度的增大而增大。

生物成因气: ≤-60‰~-95‰,热解成因气: -50‰~-20‰,以上两种气的混合

13131313

气: -50‰~-60‰。天然气成份中:δC1<δC2<δC3<δC4,分子量增加,增大。 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Tissot(1974)根据干酪根的元素分析采用H/C和O/C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即范氏图(Van Krevelen图),将其分为三大类:

Ⅰ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高,一般为1.5~1.7,而O/C低,一般小于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生烃潜力为0.4~0.7。

Ⅱ型干酪根:是生油岩中常见干酪根。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小到中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H/C较高,约1.3~1.5,O/C较低,约0.1~0.2,其生烃潜力较高,为0.3~0.5。

Ⅲ型干酪根:是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H/C低,通常小于1.0,而O/C高,可达0.2~0.3,这类干酪根生成液态石油的潜能较小,以成气为主,生烃潜力为0.1~0.2。

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

分三个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

①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该阶段从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开始至门限深度为止,以低温、低压和微生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要形成的烃是生物甲烷气,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该阶段Ro小于0.5%。

②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该阶段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两个带。

生油主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该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

凝析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作用下,剩余的干

。 2欢迎下载

13精品文档

酪根和已经形成的重烃继续热裂解形成轻烃,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烃类相态转变的临界值时,发生逆蒸发,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烃的湿气。

③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0%。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甲烷,该阶段也称为热裂解甲烷(干)气阶段。

该理论的勘探意义:在实际勘探中,可以依据该理论判断各种成因石油和天然气在盆地的分布。在浅层,主要分布生物成因气,在中间深度段,主要分布热成因的石油或湿气和凝析气,在深部主要寻找高成熟度的干气。

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石油成因研究证明,有机质成烃演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主导因素。当有机质被埋藏后随着深度和地温的增加,埋藏时间的延长,有机质将发生热演化,其成熟度会不断提高,当达到某一门限值时,才能大量生成石油,且成烃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理论依据:当有机质被埋藏后随着深度和地温的增加,埋藏时间的延长,有机质将发生热演化,其成熟度会不断提高,当达到某一门限值时,才能大量生成石油,且成烃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温度与时间是石油生成和破坏过程中的一对互为补偿的重要因素。温度其绝对控制作用,时间起补偿作用。 方法:基本公式如下:

i(成熟度)tiiti (1)

n 式中△ti代表i温度间隔沉积所对应的时间;γ为温度因子;γ=γ表示温度与成熟度呈指数关系;△i为i温度间隔内达到的成熟度。 成熟度是指有机物理埋藏后所经历时间内,由于增温效应引起的变化。由于成熟度对有机质的影响是叠加的、不可逆的,所以一个盆地的总成熟度,实际上是每个间隔所获得成熟度的总和。即:

n

TTI值=(ti)(n) (2)

nminnmax 式中nmin和nmax是经历最低到最高温度的间隔数。

应用:1、研究成熟度,确定特定层位的油气保存状态2、确定有利生油气区范围3、确定石油生成时间并对圈层进行评价。 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1)有机质丰度,常用指标有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一般这些指标高,丰度高。 (2)有机质的类型,常用的指标有化学分析法,采用H/C和O/C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即范氏图(Van Krevelen图)来判断;热解资料的氢指数和氧指数;有机质的显微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来确定。Ⅰ型、Ⅱ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油母质,Ⅲ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气源岩。 (3)有机质的成熟度,可用镜质体反射、孢粉和干酪根颜色、岩石热解资料、正烷烃奇偶优势来确定,颜色越深,Ro大于0.5%,CPI值接近1为成熟源岩。

(4)有机质的转化指标,采用氯仿沥青/有机碳、总烃/有机碳、总烃/氯仿沥青、饱和烃/芳烃、总烃/非烃等比值可以进一步了解有机质的转化率。

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

A、油源对比原则

对比的原则:性质相同的两种油气应源于同一母岩;母岩排出的石油应与母岩中残留的石油相同,实际上油气在运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相似即同源。

B、常用对比指标

。 3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a.正烷烃分布曲线: 将原油与生油岩的正构烷烃分布曲线进行比较,曲线基本接近则可能存在油源关系,如根本不相同则没有油源亲缘关系。

b.微量元素:常用钒和镍,V/Ni<1为陆相环境,V/Ni>1为海相环境,而且,V/Ni随年代越老,比值越小,可能由于V较Ni不稳定。

c.生物标志化合物:比较卟啉、异戊二烯烷烃或甾、萜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有亲缘关系的原油与生油岩的同一化合物相对含量相似。

13

d.碳同位素:对比碳同位素类型曲线,若原油的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δC

13

值的延长线落在生油岩干酪根的δC值上及其附近,偏离值在5‰之内,则可认定二者有良好的亲缘关系。

C、意义

油源对比包括油—岩、油—油、气—气、油—气岩的对比,实际上地化对比的核心问题就是油—岩和气—岩的对比以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其主要意义是:查明盆地内含油层与生油层的关系,确定生储盖组合的产能及分布特征;了解油气运移的方向和途径。 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分布特点不同:(1)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2)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3)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表成熟原油。

正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些特征已被广泛用于鉴别生油岩和研究石油的成熟度。

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主要物性特征。

(1)冲积扇砂砾岩体,岩性为砾、砂和泥质组成的混杂堆积,粒度粗,分选差,成份复杂,圆度不好。物性特征:孔隙结构中等,各亚相带的岩性特征有差别,因此其渗透性和储油潜能也有变化。其中以扇中的辫状河道砂砾岩体物性较好,若邻近油源,可形成油气藏。 (2)河流砂岩体,岩性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以砂质为主,成分复杂,分选差至中等。包括:边滩砂岩体(属称点砂坝):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弯曲河道内侧(凸岸),为透镜状,由下到上,粒度由粗到细的正粒序。中部储油物性较好,向上、向两侧逐渐变差。河床砂砾岩体(属称心滩):沿河道底部沉积。平面呈狭长不规则条带状,走向一般与海岸线垂直或斜交;剖面上呈透镜状,顶平底凸。物性一般中部好,向顶、向两侧变差。渗透率变化较大。

(3)三角洲砂岩体,以砂岩为主,岩性偏细。可分三个亚相带,各亚相带主要的砂体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体,以粉砂岩、砂岩为主,偏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细、粉砂,分选好;远砂坝:粉砂、细砂和少量粘土。前三角洲:席状砂,砂质纯,分选好。以前缘带的砂坝砂岩体和前三角洲的席状砂岩体,分选好,粒度适中,为三角洲储集层最发育的相带。

(4)湖泊砂岩体,平行湖岸成环带状分布滨湖相、浅湖相、深湖相,砂体集中于滨湖区和浅湖区,这两区颗粒受波浪的淘洗,粒度适中,分选、磨圆好,胶结物多为泥质,浅湖区为泥质和钙质混合,相对来讲,浅湖区砂体物性优于滨湖区。 (5)滨海砂岩体, 超覆和退覆砂岩体:由于海进海退的频繁交替形成。海进砂岩体:

4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下覆三角洲平原或其它海岸沉积物,不利生油。海退砂岩体:下伏海相页岩,是很好的生油岩.

滨海砂洲:平行海岸线分布。平面上呈狭长带状,形成较好的生储组合。剖面上呈底平顶拱的透镜状,由下到上粒度变粗。向上物性变好,向海一侧砂岩与页岩分界明显,渗透性好;向陆一侧砂岩渐变为页岩和粘土,富含泥质,渗透性变差。走向谷砂岩体:在海进过程中的海岸上,沿单面山古地形陡崖或断层陡阶走向分布的滨海砂岩体,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分选磨圆好,松散,物性好。

(6)浊流砂岩体,由根部到前缘,由下部到上部,沉积物由粗变细,分选由差变好,前方和上部是分选较好的砂质沉积,可构成良好的储集层,浊积砂岩体发育在深水泥岩之中,有丰富的油源,构成了油气藏面积不大,但油层厚,储量大。

(7)风成砂岩体,由成份纯、圆度好、分选佳、胶结弱的砂粒组成,无泥质夹层,厚度大,孔隙渗透性好,最有利的碎屑岩储集体。

4.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1)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1)原生孔隙: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包括生物体腔孔隙和 鲕内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钻空孔隙、鸟眼孔隙 (2)次生孔隙:晶间孔隙、角砾孔隙、溶蚀孔隙(包括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岩溶溶孔洞)、裂缝(构造裂缝、非构造裂缝、成岩裂缝、风化裂缝、压溶裂缝、裂缝孔隙系统和基块孔隙系统) 。

2) 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孔隙型储集层(包括孔隙-裂缝性)、溶蚀型储集层、裂缝型储集层、复合型储集层。 3)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因素

由于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多样,尤其是次生改造作用,使得其物性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较为复杂,要视不同的储集层类型而不同。

a.孔隙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原来岩石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即碎屑岩储集层,其孔隙度、渗透率大小与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以及造礁生物发育程度。 b.溶蚀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碳酸盐岩溶解度:与成分、结构有关;地下水的溶

2

蚀能力:取决于地下水的PH值、CO2含量、SO4含量、温度、压力。

c.裂缝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⑴ 岩性控制因素;⑵ 构造的控制作用;⑶ 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简述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参数。

(1)评价圈闭的参数包括: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

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

有效孔隙度:根据实验室、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求得。

储集层有效厚度:按照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分级的标准,扣除储集层中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2)评价油气藏的参数包括:油气藏高度、油气柱高度、含油边界、含油面积、气顶和油环。

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的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

。 5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界。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积称为含油面积。

前述油气藏中油、气、水具有气居顶、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气居顶称为气顶。油在气水之间,平面上是环带状分布,称油环。 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油气藏的形成中起着双重作用:封闭作用和通道作用。

(1)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断层是否起封闭作用取决于断层本是否封闭和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断层本身的封闭性决定于断层带的紧密程度,它与断层的性质、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是否存在以及断层带中流体的情况有关。断层横向上是否封闭则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及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若断层使储层上倾方向完全与非渗透性岩层相接,则为完全封闭;上倾方向的上方部分与非渗透层相接,则为部分封闭,与渗透层相接,则为不封闭。 (2)断层另一种作用是破坏原生油气藏,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其结果是油气运移至浅处,若遇圈闭可形成次生油气藏,若无遮挡油气逸散至地面而散失。 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及疏导体系有哪些?

(1) 孔隙系统:渗透性岩石的孔隙系统是最广泛、最基本的二次运移通道。在静水条件下,油气微滴可能从渗透性岩层底部向顶部累积,当累积到一定数量后,便可在层内发生侧向的顺层运移。

(2)断层和裂缝面:断层既可作为油气的遮挡条件而造成断层圈闭,也可成为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特别在穿层和垂向运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3) 裂缝系统:裂缝系统对于改善孔隙间的连通性和渗透性,尤其对于改善致密岩石的渗透性具有重要意义。构造裂缝边缘平直,具有一定的方向和组系,往往不受层面,延伸较远,是穿层运移的主要通道;成岩裂缝的特点是受层理,多平行层面,形状不规划,缝面有弯曲,是储集层内运移的重要通道。碳酸盐岩中裂缝是重要的二次运移通道。 (4)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分布具有区域性,故它对于油气作远距离运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能把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地层勾通起来。因此,是垂向穿层运移的重要通道。 7. 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哪些因素。

油、气、水的力场分布对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起着直接控制作用。油气势差是二次运移的动力源。油气二次运移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即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阻力差,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这三个力的合力。

在含油气盆地中,如果在静水条件下,油气主要沿着浮力方向运移,在动水条件下,则沿着浮力和水动力的合力方向,所以油气二次运移总的来说是垂直向上的,当受到遮挡时,则沿着上倾方向,具体的运移路线是沿着各种通道的最小阻力方向。

在沉积盆地中,生油区一般位于凹陷的最深处,与之相邻的斜坡和隆起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指向。具体的运移路线是沿着各种通道的最小阻力方向,它受储层的岩性变化、地层不整合以及断层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因此,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古构造形态、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及盆地的演化特征。 油气二次运移中油气性质的变化。

a.色层效应:使石油的胶质、沥青质、卟啉及钒镍等重金属减少,轻组分相对增多,在烃类中烷烃增多,芳烃相对减少,烷烃中低分子烃相对增多,高分子烃相对减少。反映到物理性质上,表现为密度变小、颜色变淡、粘度变稀。

b.氧化作用:可使石油的胶状物质增加,轻组分相对减少,环烷烃增加,烷烃和芳烃相对减少,密度、粘度也随之加大,其效果大致与色层效应相反。

试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特点及意义。(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原理论述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 6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条件:静水条件下,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油气源充足,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

原理: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当油气源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置最低的圈闭,由于密度差使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部,当第一个圈闭被油气充满时,继续进入的气可以通过排替作用在圈闭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为止,而排出的油通过溢出点向上倾的圈闭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上述过程相继在更高的圈闭中发生;若油气源不足时,上倾方向(距油源较远)的圈闭则不产油气,仅产水,称为空圈闭。所以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特征: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意义: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规律,可以预测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在坳陷中主要分布油藏,隆起的高点为气藏,斜坡部位为油气藏。 简述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

(1)根据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和生排烃史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根据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确定圈闭形成的时间,进而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上限;根据生排烃史确定生油岩中油气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即油气藏形成的时间下限。

(2)根据饱和压力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时间:饱和天然气的石油沿储集层运移过程中,遇到适宜的圈闭条件,便可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这时油气藏的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因此与饱和压力相当的地层埋藏深度其对应的地质年代即为该油藏形成的时间。

(3)流体历史分析方法:根据成岩作用,特别是胶结物和自生矿物形成特征的差异估计油气充填储层的时间;根据平面上和剖面上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年龄分布可以判断成藏速度以及烃类运移的方向;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相关指标的对比确定烃类运移聚集的时间、深度、相态、方向和通道;根据储层固体沥青的相关指标确定油藏破坏的时间。 以地球动力学背景考虑其所处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地球动力学基础并考虑所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三大类型: ①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包括内裂谷盆地、陆间海盆地(初始大洋盆地)、被动边缘盆地、边缘裂谷盆地、夭折谷和坳拉槽。

②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压性盆地:包括海沟、弧前盆地、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缝间盆地)。

③走滑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拉分盆地:可分走滑—拉分盆地、走滑—挠曲盆地。 试论()裂谷型盆地(如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内裂谷盆地:形成狭长的垒堑结构,无洋壳侵位。其特征:

①位于板块内部,由区域性断裂所控制的地壳或岩石圈上的纵长形沉降谷。 ② 沉积盖层常具有双层结构—下断(下第三系)上坳(上第三系),后者的范围一般超越了断层控制范围。

③ 地温梯度高>30℃/km),裂谷初期常有基性喷出岩。

④ 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着断陷及盆地格架,断层常为铲型,控制的断陷形态有箕状和地堑式。

⑤ 断陷早期常以冲积扇—膏盐湖相沉积为特征;断陷扩张期和稳定发展期,以湖相为主;断陷萎缩期以泛滥平原—浅水湖泊—河流沉积为主。坳陷期以冲积相为主。 ⑥ 生油岩体系多发育断陷稳定发展期,以湖相泥岩为主要的烃源岩,储盖组合可以是同生的,也可以是坳陷期上第三系储层。

。 7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⑦ 主要圈闭类型有滚动背斜、抬斜断块、底辟及地层圈闭。当后期受挤压或走滑压力作用可发育挤压背斜或雁列褶皱。东非裂谷、莱菌地堑仅经历了裂谷期;而北海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均经过了从断陷到坳陷的演化过程。后者常具有巨大的油气远景。 试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

前陆盆地:当大洋闭合和冲断带前锋扩展到伸展变薄的边缘时,由于构造负荷地壳挠曲而产生深凹盆地。位于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

根据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当陆块被拖向俯冲带下插时,在俯冲板块上形成的。弧后前陆盆地:在边缘岩浆岛弧的后面。此盆地形成之前,一种为边缘海盆地和弧间盆地,后来岛弧和边缘碰撞、挤压,使边缘海沉积物受挤压形成褶皱—冲断带,叠置造成的构造负荷有关。

6. 试从大地构造观点来分析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聚集类型。

①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东部地区性的裂陷盆地:油气聚集特征:断层、披盖背斜、滚动背斜、盐丘构造古潜山。

②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油气聚集特征:挤压背斜、逆冲断裂带。

③中部多旋回克拉通盆地:油气聚集特征:圈闭类型:盆地边缘为陡背斜,西部有逆断层圈闭,为缓背斜。

8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 9欢迎下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