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来源:年旅网
《陋室铭》教学设计

安徽省寿县正阳关中心学校 时培春

课 题 《陋室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 3、分析作者的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志趣,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是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是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诵读——品读——美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唐代,有一位大诗人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现在和县)当通判。和州知州,是个赃官,对诗人百般难,在城角给他一座小房子,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诗人一到住处,见小屋旁长了一棵枯树,枯树四周的树并不因枯树的存在而停止生长,照样争荣竞秀,再想起来时路上行船从沉船旁边驶过,诗人灵机一动,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州听说后,很气恼,就派人将一块三尺多长、八寸宽的青石送给诗人,羞辱他顽固得像石头!

当时诗人正好写下一篇小屋陋室的赞文,见到这么一块石头,非常喜爱,于是高兴地接受了这个礼物,让石匠把赞文刻在石头上,放在屋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生齐答)他写的赞文是哪一篇文章呢?(生齐答)

对,我们今天就来走近刘禹锡,学习他的《陋室铭》。(出示课题和陋室图片) 二、朗读课文,感知陋室 1、走近刘禹锡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后历任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受牵连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赴任途中再贬为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应召回长安,旋又贬出,历任连州,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文宗大和元年(827)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诗豪。

2、下面请同学自由的朗读课文,要达到这个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1)学生自读,注意下面的字音和字形。 A.辨音识字:

德馨( xīn ) 苔(tái )痕 鸿儒( hónɡ rú ) 西蜀( shǔ ) B. 辨析字形:

馨( xīn )德馨 / 罄( qìnɡ )罄竹难书 牍( dú )案犊 / 读( dú )读书 儒( rú )鸿儒 / 濡( rú )相濡以沫 C. 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出名) 并自为其名(名字)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取消句子性)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 D. 积累词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长到;映入) 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 (2)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评价。

(3)学生朗读。指名读,分列读,齐读。学生互评。 三、品读,感受陋室

1.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水写起。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2. 明确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学生读,明确:“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 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

提示:环境清幽。

“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

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

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

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9.学生背诵课文。

10、让同学谈谈朗读这首诗歌的感受,引出 “铭”的概念。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 找出文章中压韵的字,说出它们的韵脚。 四、美读:探究陋室

1.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

提示:本文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2. 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的思想情趣有哪些积极意义?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

提示:积极: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也表现了他的远大抱负。

消极: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3. 这种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1)现在学生中不好的现象:穿衣服想要穿名牌且喜欢互相攀比;有的人喜欢漂亮、高档的文具盒,常常是原来的文具盒还好好的就被丢弃了;有的人早点买多了吃不下便随手扔进垃圾桶内;有的人过生日邀请同学聚会;看着顺眼就买下来,用的不舒服就不用了,造成笔的浪费。

(2)教育我们不要追求奢华,要洁身自好,不攀比。

(3)我们的身边就有有这样高洁品行的人。“活雷锋”郭明义等。 五、拓展:学写铭文 师出示

《希望铭》

校不在大,齐备就行。史不在长,几年就名。斯是陋校,惟吾能行。碳渣运动场,黑白又分明。严师出高徒,苦学是捷径。可以学知识,修品行。有勤奋之学子,无懒惰之园丁。楚国南麓,古城脚下,人皆云:“希望真行!”

小草铭 作者:陈璐

花不在艳,有蝶就行。树不在茂,有鸟则成。斯是小草,顽强坚定。伴侣遍天下,文人把我吟。身旁有河流,歌声伴我行。可以扮春意,化秋思。无世俗之忧愁,无功名之烦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居易云:小草可敬!

六、布置作业 1. 按要求默写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

2.仿写一篇铭文,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用以警戒或激励自己。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做之事雅致的句子( )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陋室铭(不陋)托物山引水景清幽高洁傲岸描人不俗(德馨)事高雅安贫乐道庐赞亭言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