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诗词阅读2 专题一 哲理诗阅读1 专题精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诗词阅读2 专题一 哲理诗阅读1 专题精讲

来源:年旅网
专题一 哲理诗阅读

专题精讲

知识要点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这类诗,之所以倍受赞赏,是因为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系列生动意象。二是含蓄,不露理。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如:七年级下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命题规律

近几年,哲理诗频频登陆中考试卷,它形式活泼、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富有情趣,且命题者新招迭出,目的在于激活考生的思维,引发联想和想象。命题人通过这种“思维体操”来考查考生思维的思辨性、广阔性和多样性,并以此引导考生关注自然、思考生活,有效地实现了高一级学校的选拔功能,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综观近年中考语文试题中以诗词为材料的题目,其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特点一:从诗词选择看,以唐诗宋词中的名言名句为主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以唐诗宋词中的名句作为命题选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同时给沉稳、严谨的语文试题平添了一抹文学的亮色。

特点二:从命题范围看,主要集中在哲学常识

经过历史淘洗而遗留下来的古诗词不仅有文学艺术上的自我价值,更包涵了古诗词创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悟以及对世界的思考。

特点三:从命题意图看,主要考查古诗句直接体现的哲学道理

古诗词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中考语文试题直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包含的哲学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特点四:从命题题型看,主要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

选择题是一种设题灵活、覆盖面广的多功能题型,具有题小量大、基础、快速的特点。选择题形式的采用更有利于扩大命题视野。 备考策略:

诗歌鉴赏题的题量和分值呈逐年上升趋势。诗词鉴赏题涵盖丰富,从作品到作者,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涉及文学常识、诗意理解、形象感知、语言品味、技巧分析等。从题型设置上看,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兼有,但侧重主观表述题,开放性不断增强。解题时,要求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兼顾,强调形象思维,注重语言表达。解题技法多样:体会意境,欣赏语言,辨析手法,联想想象,知人论事,综合分析等。

附:初中语文七年级哲理诗简析集锦: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2、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