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州”在诗中是指( 是指( (
),“乃翁”
)o这首诗表现出作者 )的情怀。
2. 作者希望“王师”( )o
3. 临终前,诗人的期盼是(用原句回答) ( 答)(
(用原句回答)
),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
),诗人对儿子的嘱咐是
二、 诵读《题临安邸》,完成填空。
1.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 山,(
)的青
)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
曼舞,写出当年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各填一
个四字词语)
遭遇了,曾经牵挂过的人也不再牵挂了,那么诗人是 不是就真的觉得万事皆空了呢?哪位同学汇报一下第 二句诗的意思?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但是我悲伤的是看 不到祖国的统一。
师:从你的理解中,我又知道了 “但”的意思是“但 是”,在这里真的是“但是”的意思吗?生:“但”是 “只是”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书上有注释。
师:所以参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 好方法。接下来谁来汇报一下第三、四句诗的意思呢?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 的意思是,等到朝廷的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那一 天,你们在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师:我想听听“日”的意思。 生:那一天。
师:哪一天?
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师:“乃”和“翁”分别又是什么意思呢?生:“乃” 的意思是“你的”,“翁”的意思是“父亲”。
师:收复中原的好消息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自己的父 亲呢?
生:家祭的方式。
师:“无忘”的意思是“毋忘”,也就是说“无”是一 个通假字。(板书:无一毋)
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 略
2. 《示儿》:从诗的题目中可以了解到,这首诗是诗人 的临终遗言,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还可以看出来诗 人临终前心中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这是把自己的心事 交代给儿子。
《题临安邸》:从诗的题目中可以了解到这首诗的写作 地点和创作的历史背景。
《己亥杂诗》:从诗的题目中可以了解到这首诗的创作 时间(己亥年)。
3. (1)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 忘被金人统治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 能够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下这首诗作为遗嘱,谆 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领会到 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激情。
(2) 这两句诗紧承上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 人面对这不停息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陶醉其中, 揭露出这些“游人”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醉生梦死、 不顾国计民生的丑陋行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 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卑 躬屈膝的愤怒之情。
(3) 这两句诗以祈求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 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所造成的死气
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思想、变革社会、振兴 国家的愿望。
2. “暖风” “游人”在诗中有怎样的含义?
3. 字责|可统
诗歌用“( )”二个
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 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实现?
三、诵读《己亥杂诗》,完成练习。 1. 找出诗中的成语。
2.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四、拓展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①东入海,五千仞岳②上摩天。 遗民③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①河:黄河。②岳:华山。③遗民:金人占 领区的汉族百姓。
1.
诗句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
A.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B.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C.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
题点名了当时的季节是( 写诗的时间是(
)O
3. 诗人走出篱门,联想到(用原句回答) (
)的景象。
4. 本诗与陆游《示儿》的主题基本相同,表达了作者 对( )的同情,对( )的期盼,同时也暗含对 (
)的不满。
作业设计参
诗, )
一、1.中国你的父亲(陆游)不忘收复中原,坚信祖 国统一
2. 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3. 九州同 忘告乃翁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
但悲不见
二、 1.连绵不断 鳞次栉比
2. “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指那些忘却国难、苟且 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3. 几时休
三、 1.万马齐喑 不拘一格
2.本诗写作者希望清打破一切陈规旧制,让各种 各样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使国家振兴。
四、 1.B 2.
秋天 黎明
3.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4.沦陷地百姓 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南宋统
治者
导教案 诗歌大意 示儿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要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父亲!
题临安邸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游船上的歌舞几时 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 成了那汴州。
己亥杂诗
, 的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 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o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 下更多的人材。
主要内容
《示儿》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 抗击金兵未成的遗恨,又有对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 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题临安邸》表现了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激 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己亥杂诗》抒发了诗人批判思想禁锢,不满腐朽统 治,呼吁社会变革的思想感情。
句段精析
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以热切期 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诗人心情虽然 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必定
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无奈自己看不到祖国统一的 那一天,只好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 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悲壮的 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的爱国之心、报国 之情。
2.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进一 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 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游人”是特指那些忘却 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 “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不思进 取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直斥南宋 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 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 忧。
3.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诗人用奇特的 想象表现了他热切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 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 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 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 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备课资源包
1. 陆游(1125 — 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 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排斥,孝 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晚年蛰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 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 笔记》等。
2.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公元1127年, 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微宗、钦宗两个皇帝, 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 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吸取北宋亡国的惨痛 教训而发愤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 偷安,对外早躬屈膝,对内残酷岳飞等爱
国人士;政治上,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 寻欢作乐。《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 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 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3.龚白珍(1792 — 1841),字瑞人,号定庵,汉族,仁 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壬岑山馆,又号 羽玲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 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 事等官职。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 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 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 “改图”,揭露 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 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 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 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
★精彩课堂实录
师:哪位同学汇报一下《示儿》第一句诗的意思?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 后万事皆空。
师:从你的理解中,我知道了 “元”就是“原来”“本 来”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我原本就知道人 死后曾经走过的路不再走了,曾经遭遇过的事就不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