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3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3

来源:年旅网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 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重点 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 难点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名词解释】

1.苏维埃:俄语音译,意为\"会议”或“代表会议”。俄国1905年革命时首创“工人代表苏维埃\",成为领导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1917年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布尔什维克掌握苏维埃领导权后,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 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简称“苏维埃俄国”(苏俄)。在苏联国家体制中,最高苏维埃是国家立法机构。

2.七月流血事件:正当布尔什维克党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继续推进革命的时候,临时政府却于1917年7月1日驱使士兵在前线向德、奥匈进攻,妄图以战争消灭革命,但这次冒险进攻遭到了惨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成为了俄国历史上的七月流血事件,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控制的苏维埃成为附庸。

3.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1925年,联共 (布)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要求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实现工业化目标。一五计划(1928-1932),在此期间,城乡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被改造成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五计划(1933-1937),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一些主要工业部门的产貴赶上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同时,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1938年开始的三五计划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国防建设比重,加快发展东部地区,为后来转入战时经济轨道奠定了基础。

【课前预习】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2.过程:

(1)创办《火星报》:1900年,由列宁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2)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主要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评价: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后者的领导人认为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将政权交给前者,自己处于次要地位。 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十月革命的进程: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时间),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建立政权: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4.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划时代事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

1

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界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

①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①重要措施:余粮征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食收集到国家手中。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①背景: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①主要措施:其中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1)斯大林模式的成因:(详见【课堂探究2】) (2)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3)苏联模式的形成: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①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①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4)苏联模式的评价:

①积极评价: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①消极评价: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课堂探究】

1.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结 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存的局面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两者联系 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2.请根据以下材料,探究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材料一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着直接联系。苏联进行一国社会主义建设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材料二 不少学者认为,坚毅、刚强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一个方面;而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嫉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十分复杂的人物,因此,他的个人品性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在很多方面。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①历史原因:“赶超”西方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高度集中的模式运作,且苏联缺乏民主传统。

2

②国际因素: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都有积极作用。 ③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品性的影响。

3.知识梳理: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内战的胜利 主义 国际地位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措施 余粮征集制 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资 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评价 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固了苏维埃政权 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经济和政治危机 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课后习题】

1.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2.列宁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只要把苏维埃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就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已经失去了民众支持 B.列宁对革命形势认识有局限性 C.工兵代表苏维埃实际掌握政权 D.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下表反映了1919年和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单位:千克)的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

粮食 肉 糖 1919年 181 16.5 0.5 1925年 229 38.7 4.6 A.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B.政府减轻了农民负担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

4.有学者指出,1917年革命表明,如果国内存在尖锐的社会问题,不应一味寻求妥协,否则更激进的力量将会采取外科的方法进行治疗。材料中“外科的方法”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四月提纲》指明革命方向 C.“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颁布《和平法令》结束对外战争

5.如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工农业产值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苏联( ) A.国民经济比例实现综合平衡 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C.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五年计划造成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

6.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是以法律条文确认粮食垄断和固定价格的不可动摇,且必须和粮食投机商人进行无情的斗争;通过行政手段,取消小商品经济,使个体小农直接转到社会主义农业的轨道上来。苏俄采取这些措施( ) A.针对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国情 B.一定程度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C.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

D.适应了苏俄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7.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在于( )

①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①巩固了工农联盟 ①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①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8.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这段话表明斯大林强调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为了( )

3

A.对抗马歇尔计划 B.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 C.打破冷战僵局 D.按计划调配人力物力

9.1933年,苏联规定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

【思维导图】

产量的32%—43%,而国家给付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这一制度( ) A.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B.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 C.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 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10.1920年1月,苏维埃政府撤销了人民银行,职工可以免费从国营和合作社分配点凭证领取食品、日用品和燃料,经济生活几乎完全实物化。苏维埃政府的做法( ) A.得到下层民众的普遍赞同 B.导致了苏联国内局势失控 C.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D.服务于特殊时期经济需要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