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五单元 阶段11 第3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五单元 阶段11 第3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来源:年旅网
第3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内涵 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1)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评价 处与合作。 (2)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成立联合国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2)决议原则

①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②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③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二、国际格局的变化

1.冷战的主要表现 领域 政治 经济 军事

2.两极格局

(1)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2)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杜鲁门主义 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1949年4月,成立 “北约”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55年,成立 “华约” 弃党的领导地位。

②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2)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1)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2)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1)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崛起 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2)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

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1.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

①印度:1947年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部分。 ②印度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

①以埃及、阿尔及利亚为开端。

②1960年,17个非洲国家,被称为 “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丁美洲: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共同挑战

(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2)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3)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等问题。 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2)和平与发展的促进因素: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这一切,成为制约战争的有利因素,有利于维护

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世界和平。

2.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1)全球治理机制

①传统的治理机制: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②新的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二十国集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在地区层面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组织。

(2)中国方案

①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内容 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意义 ①是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②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实践

重点1 雅尔塔体系

史料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例如讨论波兰的重建问题、对于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就此而论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共同之处。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具有怎样的相同点? 提示 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大国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特点。 [历史解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差异 比较项 形成背景 主宰国家 调和矛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体现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意志 调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雅尔塔体系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体现美苏两国意志 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暂时妥协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持续时间短 美苏两极格局,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 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 深度广度 体系性质 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解体方式

随着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彻底瓦解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瓦解 重点2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史料

探究 漫画是在讽刺和揭露美国的什么行动?其实质目的是什么?

提示 行动:马歇尔计划。实质目的:帮助欧洲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实质是利用欧洲国家反苏,称霸世界。

[历史解释]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及区别

(1)实质:它们都是二战后美国意图建立世界霸权、遏制主义发展的手段。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 重点3 两极格局特征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

提示 原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冲突。特点:军事对峙但不付诸战争;

政治对抗但保持和平共处;经济割据并形成两大对抗市场。

[历史解释]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征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6)整体实力: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重点4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史料 二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的行动,掀起了民族运动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末,新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增加到120多个。大批民族国家的,造成了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它们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探究 依据史料,分析民族觉醒和民族的意义。

提示 民族觉醒:凝聚了民族力量,推动了发展,促进了民族和。民族: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第三世界力量得以壮大,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

[历史解释]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深远影响

(1)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

(2)新兴民族国家的增多,改变了世界政治事务的力量对比,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3)改变了东西方与世界各国联系的形式和重心,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丧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