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未受到重视,学生缺乏税务实际操作能力的情况,笔者尝试以企业办税流程为主线来设计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情境导入实践问题→预备知识热身活动→学生分组职业活动→成果交流与评价”的模式,学生在情境性活动中获得实践能力。
关键词:税收;教学项目;中职会计 一、问题提出
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企业纳税业务的基本知识和处理企业纳税业务的实践技能,也就是按照税法的规定会计算各种应缴纳的税款,正确编制、及时报送纳税申报表,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但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中,税收课程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教材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虽然知识比较系统完整,却不利于学生税务实践操作的掌握,离社会工作的岗位需求有较大距离。
二、中职税收教学项目设计思想
1.按照税务会计工作项目来设置税收教学项目
从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看,各税种的纳税核算及申报是税务会计最重要的工作项目,因此以企业主要税种的纳税业务为核心,以企业办税流程为主线,设置课程的教学项目,将税收相关的理论知识分解融入各个教学项目中,学生在学习办税业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拓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的组织不以税收概论为起点,取而代之则以让学生模拟公司进行税务开业登记开始,进行纳税工作流程的认知。然后各税种就是一个教学项目,即依据实际工作的步骤,从对经济业务的判断开始,通过税款计算、纳税申报与缴纳,包括办理免税、退税的申请,进行会计核算等,形成每个教学项目的任务驱动内容。例如增值税项目主要包括如下任务:填写一般纳税人申请表,领购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填制报送增值税申报表、附表、增值税税收缴款、会计核算。总之伴随工作流程与相应成果的体现最终完成各项目的学习。
2.将职业情境贯穿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
根据中职学生的智力特点和认知规律,应将知识讲授、学生操作等活动置于相应的职业情境或与职业情境类似的学习情境之中。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模式:情境导入实践问题→预备知识热身活动→学生分组职业活动→成果交流与评价。
首先在工作任务的情境中选择实践知识,通过实践性问题,引申出理论知识;教师指导学生认知和辨析征税范围、纳税人、计算等预备知识,这是办理纳税申报的基础;分组职业活动是体现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由组内成员安排分工,履行纳税义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完成税款的申报和缴纳;最后各组学生进行成果交流,对学习过程和技能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价。 三、个案设计举例
下面以个人所得税项目的一个子项目劳务报酬所得为例。劳务报
酬所得是个人所得税计征的一项基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而且涉及学生假期打工等内容,能给学生切身利益的体验。 【学情简析】
针对职高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故围绕任务展开情境性活动,以实践为主。学生之前已学习过工资薪金等个人所得税计算,对计算与代扣代缴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 【项目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劳务报酬所得;会计算该项个人所得税。 能力目标:会填写扣缴义务人报告表,完成申报缴纳与会计账务处理。
情感目标:运用职业情境中角色的扮演,培养学生探索求新、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依法纳税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申报及账务处理。 难点:能分辨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 【重点、难点剖析】
作为以培养实践工作能力为主的税收教学项目,掌握对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并纳税申报是重点。由于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容易混淆,而概念条文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会分辨。 【项目情境设置】
观看“税法宣传片”——大水与小水之劳务报酬所得。目的是让
学生在这段幽默短片的吸引下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辨析概念,学习计算。再通过延伸短片内容设置情境:学生分组模拟公司对小水爸妈的劳务报酬所得进行扣缴个人所得税,并作账务处理。 【教学项目实施过程】 1.情境导入实践问题
【场景】小水爸妈做了一回群众演员,得到工钱,影视公司须履行扣缴申报义务。
形式:用“大水与小水之劳务报酬所得”的前半段短片来引课,创设符合该教学项目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回忆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已学过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这个短片中小水爸妈的工钱属于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中的哪一项。让学生在现实社会的场景中体会个人所得税的计征,并由此短片导入实践问题:“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的填制,学生在分析报告表的各项内容如何填的过程中引申出必需的理论知识,即确定所得项目与有关计算内容。 目标达成预测:通过短片故事的引入使学生对劳务报酬所得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实践任务。 2.预备知识热身活动
【任务1】确定所得项目,辨析劳务报酬与工资薪金的区别。 提问:小水爸妈拿到的工钱与工资薪金有什么区别?劳务报酬是指什么?
形式:学生对征税对象进行分析,思考、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概括两者的区别;学生判断分析ppt展示的案例。
提示:教师通过学生在暑假打工赚的钱属于什么来启发学生把握是否任职这个标准,案例的判断即可由学生自行完成。
知识点:(1)劳务报酬所得的含义;(2)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的区别。
目标达成预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建构,使学生能辨析劳务报酬所得。
【场景】小水爸妈有了劳务报酬所得,要计缴个人所得税。 【任务2】计算劳务报酬所得个人所得税。 任务分解一:一般规定与计算方法
形式:首先由教师讲解计算方法,告知公式与比例税率,然后出示题目由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总结。此处用尝试教学法,改变原先教师讲解例题,再由学生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激发求知的欲望。
知识点:(1)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2)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一般计算方法。
目标达成预测: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结合学生的尝试练习,了解计税依据。
任务分解二:特殊规定的计算,劳务报酬所得略高实行加成计征。 形式:(1)教师讲解“五成、十成”的含义,显示税率的变化。提示:用日常中牛排五成熟意味着什么来讲清五成、十成的含义;(2)计算方法首先由教师讲解告知公式与适用税率,然后由学生尝试计算并板演,教师总结。
知识点:(1)特殊规定计征意义;(2)特殊规定下的计算方法。 目标达成预测:在前面一般规定的基础之上,通过特殊规定的讲解,进一步对劳务报酬所得的计税方法完整地体现,此环节学习的计算相对较难,但与前面所学的工资等超额累进税率内容的计算方法相同。至此,通过上述任务的讲练结合,完成该项目的预备知识及热身活动。
【任务3】将后半段短片看完,巩固计算方法。
片中小水爸妈的所得还未达到纳税标准,提示学生需填写《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
目标达成预测:短片很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计算方法,是对计算的巩固,也为进一步实践提供了接口。 3.分组职业活动
【场景】几个月后公司又邀请小水爸妈做群众演员,这次他们需要纳税了。
【任务4】学生分组模拟公司,填制《扣缴义务人报告表》进行申报缴税,完成会计核算。
提供基本资料:公司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证书、小水爸妈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等。学生分组活动,组内分工扮演公司负责人、会计主管、办税会计。(根据班级座位情况以两人或三人为一组,若两人一组则其中一人同时扮演会计主管和办税会计。教师扮税务机关人员。)
公司负责人确定聘用人员及报酬、演出天数,办税会计进行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会计主管审核;参照填表说明各组学生讨论填制完成《扣缴义务人报告表》一式两份,携带资料模拟申报、缴纳税款、会计账务处理。
目标达成预测:以模拟公司、扮演职场角色的方式,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融入在模拟的职业场景中,培养实践技能。任务具有开放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4.成果交流与评价
各组成果展示,交流互评与总结,并且思考:纳税时间与地点,有无节税技巧等,可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解决。 四、总结与反思
教学项目围绕着促进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而展开,可以更好地贯彻“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由于教学项目与实际岗位工作结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然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由于缺少实训所需的申报软件等原因,目前教学还停留在手工申报,需建立税务会计软件实验室以及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另外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系统的税收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应经常到企事业单位、事务所挂职学习,积累实践经验使之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李延.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新趋势.中国教育周刊,2006(2).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职业高级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