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外国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一)军事侵略
首先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中俄《瑗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签订《中法新约》。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与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勒索巨额赔款。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二)政治控制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天津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无权干涉。中国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充任。
(三)经济掠夺
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一,是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二,是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并以关税、盐税担保。三,是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四,是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五,是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四)文化渗透
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诬蔑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怎样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主要矛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
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到主要矛盾。三是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近百年来不屈不挠的英勇战斗,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3.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反侵略斗争的?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便掀起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外国侵略者。1884年中法战争时期,香港的中国造船工人和码头工人举行罢工,拒修法国舰艇,拒送法货,商人也举行罢市。台湾人民也曾多次反抗侵略者。1900年义和团和部分清军与八国联军进行了殊死搏斗。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在外国列强侵略面前,清政府的爱国官兵也同全国人民一道英勇抗击侵略者。鸦片战争开始后,清朝的许多爱国官兵英勇奋战,拼死抵抗。近代中国人民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士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永不灭亡。
4.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权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总是把防止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危及自身的统治,宣扬“防民甚于防寇”,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导致反侵略失败。甚至在反侵略斗争取得一定胜利的时候,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较小,工业技术落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这种局面,必然导致被动挨打。经济技术的落后,又使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
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一场伟大农民战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所消耗的战费、战争赔款都摊派给各省负担,其结果便层层转嫁给农民。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前十年,正是全国自然灾害频发时期,大量灾民流离失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
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交易。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既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腐化现象的滋生。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 性质: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内忧外患一起袭来,面对统治危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自救”活动。洋务派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其目的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时,也是为了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
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自身的缺陷限制了它的发展,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目的是要维持行将毁灭的清朝封建统治。然而新的生产力与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是不能相容的,洋务派只注重西法练兵和办企业,而不去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只是在封建制度的母体上,嫁接西方近代生产技术的枝芽,其结果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洋务派官员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利炮”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表面上积极扶植洋务派,实际上是要以此为手段,巩固并扩大其在华特权,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洋务派仰仗西方列强来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武器不少质量低劣。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却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原因和教训:戊戌维新远东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维新派
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而是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及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政权。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却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维新派提倡学习西方,但却仍要借古代圣贤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一直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第三,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
第三章
1.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民族主义的纲领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利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的提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基本方案是:在革命胜利后,所有的土地所有者均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土地数目,由国家核定地价,按地价征税,土地价格上涨之后,收入增加部分应当归国家所有,为国民共享。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匣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第三,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第四,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4.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第三,没有建立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
案救不了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5.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进行了哪些斗争?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壮大起来。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五四运动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吧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第二,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了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3.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了哪些新面貌?
第五章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潮准备了条件。长征结束后,随中央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第三,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这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第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民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第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总之,红军长征的胜利,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