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杨 忍 (浙江财经大学310018)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都很重视的一种现代教育理 大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 念,其在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识和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脱的责任。现在的大学生基本 本文在分析当前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出现问题的基础上。 上多是独生子女,且是9o后,甚至是95后,家庭背景相对优越,缺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为财经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些借 乏一定的拼搏精神和吃苦意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大部分 鉴。 学生对创业丧失激情,选择从事收入稳定、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充 【关键词】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满激情与挑战的创业。从目前高校大创园孵化的学生创新创业团 队来分析,多数团队是基于相同的兴趣和爱好组建的一个团队,他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逐步波及世界各国的一种现代教 们共同掌握着创业项目的命运,团队成员对创业成功充满希望,但 育理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 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多数团队表现出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战 展和改革的新趋势。”[1]新时期,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 斗力,很容易选择放弃。 分重视,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四)家庭环境影响、传统就业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 财经类高校学生高分考入会计学、金融学、税务等一本热f-j# 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2] 业后,有的学生受家庭环境和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致使其就业思 在财经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 维固化,把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定位在公务员、银行、外企等企事 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我 业单位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同时,传统教育就业观念的影响也 国财经类高校基本上都已实施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并没有 导致部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多取得一个证 形成系统有效的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影响面小、效 书,来增加自己未来就业的筹码,完全没有自主意识的认同,创新 果并不理想。 创业精神完全缺失。 一、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为保 (一)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制度建设, 障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建立完善的体制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由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问,要不断完 于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财经类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 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通 体制建设不完善,甚至部分高校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没 过举办各种创业论坛、经验交流会、大赛、讲座等活动,加强学生创 有配套的软硬件作为物质保障。如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 新创业意识引导和能力培养,真正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实 设的经费投入力度,对各类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的重视程度不够等 践项目纳人到第二课堂来管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需求的 等。 帮扶举措,既有制度层面上的支持又有资金的实际帮助,从而为大 (二)部分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和宣传推广服务。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二)重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创新创业导 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并没有真正做到与大学生 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的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而且某些财经类高校也没有真正重视学 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调动学校拥有的资源,在专业课程教学 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建设,并没有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 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实 育放在学生自身完满发展的中心位置。虽然许多高校已经着手实 施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培养工程,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全面掌握创 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主要是停留在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 新创业教育的最新形势和内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专业 层面上,课程设置单一,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有效的创新创业实 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积极利用校友资源,聘请 践环节,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另外,有 创业成功的校友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充实校内外创业导师队伍,建 些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专业的指导教师缺 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团队,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服务质 乏,师资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 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实效的指导与帮助。 (三)学生创新创业主体激情缺失,创业团队缺乏凝聚力 (下转第172页) --——165-——— 或者随机的讨论、网络社区中问题的发起或评论、学习者自生的反 调用。此外还需有针对性建立特殊的专业资源库、主题资源库,用 算法实现资源的动态关联和共享。 3、培育泛在学习共同体 泛在学习资源环境中学习共同体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学习者 思活动或知识提炼,在这些泛在学习活动中需要环境支持,该环境 中包括开放的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探讨空间、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等。 三、高职院校泛在学习环境的建构路径 可从群体知识中获取自身所需的部分,该资源是有效的、发展的、 易获取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可利用当前的环境和 技术,如微博群、微信群、QQ群、社会性协作软件以及虚拟学习社 区来搭建平台,在对学习共同体的培养时,需特别注意对共同体的 引导,确保共同体活动的目的性和有序性的统一。 基金项目:该文为广东省高职教育信息技术类教职委(课题批 准号:XXJS.2013.1043)、广东省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课题批 准号:(K)XLHQN017)、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课题批准号: JG 2012o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Yeonjeong Park,APedagogicalFrameworkf0rMob丑eLeanirng:Catego— rizing EducationalApplications ofMobile Technologies into FourTypes 高职院校泛在学习环境是一项新事物,需要高职院校中的师 生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变革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校 园环境的变化、需要高职院校从顶层设计,从制度上保证泛在学习 环境的搭建和师生的参与和建设、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共同着手 构建。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现代界定与建构模式,提出加强硬件 环境建设、深化资源库建设、培育泛在学习共同体是高职院校泛在 学习环境的建构路径。 1、加强硬件环境建设 泛在学习环境是高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该环境高职院 校首先要确保硬件环境的建设。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 发展和普及,校园中的网络环境必定能满足泛在学习环境的物理 需求。 [J].TheInternationalReview ofResearchinOpen andDistance Learn— ing,201102) 2、深化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的建设,是泛在学习资源环境建设的核心要素。高职 院校对资源库的建设应建立协调、监督等机制保证其顺利进行,需 要将所有的课堂教学、实训指导等常规资源数字化、碎片化并将其 保留下来逐渐积累,利用现有技术进行云存储,以便泛在计算动态 (上接第165页) [2]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 2013(3) [3]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 (12) 实践基地,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贯通;通过 (三)搭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 业水平 注重宣传身边的创新创业典型,树立榜样的力量,逐渐转变学生的 固化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三、结语 学校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 业的重要性,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仅仅为就业服务的,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 生的自主创业精神。”[3]财经类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创 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时代趋势,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 感,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然而,笔者认为财经类高 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 学校要不断扩大创业园的规模和层次,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加强宣 传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信心,吸引优秀的创业项目进 入创业园孵化;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训和见习训练,充分利用学 校资源和社会力量,不断加强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积 极拓展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广泛开展大学生见习训练;对学生创 业团队要加强政策法规与挫折教育,通过开设创业典型、创业大 赛、创业教育和举办大学生创业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创业 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创业者,而是帮助他们建构创 新创业意识和思维,传授他们创业的知识和方法,在他们走出校园 后,如果遇到合适的机遇,就能够发挥出他们在大学时期接受到的 创业知识和技能经验,以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高鹏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55— 57.. (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教育,发挥学院(系)的基础作 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教育的力 度,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举办校园开放日, 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中来,通过开展 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及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技巧和能力;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创业本质;通过发挥院系的基础作用,建立校外创新创业教育 —-——[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l1 (4):141・143. [3]刘兆平.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0122(34):124—126.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