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访 “帮达仓”

2024-07-17 来源:年旅网

    早就听说过“帮达仓”的大名――它曾是旧西藏地方政府区内外羊毛贸易的唯一代理人,商业活动遍及印度、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富甲一方,几乎垄断了旧西藏政府关贸关税等一切商业活动。而在20世纪30、40年代,“帮达仓”家族的三兄弟――帮达・杨培、帮达・饶嘎、帮达・多吉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来到了“帮达仓”

  有机会前往“帮达仓”的老家――芒康县出差,让我有了近距离了解这个家族的机会。“帮达仓”的“仓”是旨房子、家、家族的意思,地处芒康县帮达乡帮达村,从县城出发,向南沿214国道50余公里即可到达。

  离开国道向东,一条乡村土路因雨季而坑坑洼洼,我们的北京吉普哼哧着前行,不时有骑着摩托车的康巴汉子呼啸而过。确实,在这样的路况下,摩托车相比汽车有着太多的优势。好在风景不错,崭新的民房掩映在树丛中,绿油油的庄稼地,满山满坡的植被,让人心旷神怡。

  不多一会,一处较大规模的村庄――清末以来在西藏显赫一时的宏商巨贾“帮达仓”的老宅就在跟前。说实话,这是个依山而建,不大不小、普普通通的村镇,看不出任何的不同凡响,只是有一种即将揭开谜底的喜悦让我十分兴奋。

  一位副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在他的指引下,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帮达仓”的家庙(经堂)遗址。大门口立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告示碑,却已经字迹模糊,看不太真切。大门两侧写有“帮达乡人民政府”字样,原来,2005年之前,这里是乡政府的办公所在地。大门里边,一排楼房气势不凡,中间一栋3层楼房尤显突出,这里,正是“帮达仓”的家庙。整个大楼的外观呈六角型,据悉,这是过去当地最为隆重的建筑模式。可以想象,宽大的窗格,与过去西藏一般民房比起来,是多么豪华、奢侈。房间内,至今有乡干部办公和住宿。房梁和门框上的雕梁画栋依稀可见,木地板还是原来的,虽经用作乡政府办公、住宿几十年,依然完好无损。想象当初周围一片低矮的民房,这样规模的家庙是何等的气派和傲视群雄。

  曾经的宏商巨贾

  从家庙出来,南边台地上一栋栋新建的民房依次排开,其中,一排黄褐色的残垣断壁正是“帮达仓”的老宅,很难相象,显赫一时的“帮达仓”家族是从这里起步。清末民国初期,帮达村的四朗巴金和玉玛兄弟俩是当地最大寺庙――江古寺(属后藏萨迦寺管理)的世代佃户农奴,到了兄弟二人时,“茶马古道”兴起,而江古寺又处“茶马古道”川藏、滇藏在芒康县的交汇地带,他二人成为江古寺的马帮“拉多”(商奴),凭着聪明才智逐步成为马帮帮头,到后来,居然摆脱了江古寺的统治,成为当地的一户农户。

  成为自由人的四朗巴金兄弟二人以其经商经验,开始在“茶马古道”上跑起了马帮,势力逐渐强大。为了进一步扩大家产和地位,趁着当地加仲村另一没落的大家族卡洛家无男性人员主持,侵吞了该家的马帮,从此,他二人成为“茶马古道”芒康一带的马帮一霸,“帮达仓”应运而生。

  帮达人的新生活

  从历史的迷雾中退出,回到现实。如今,“帮达仓”断壁颓墙边上,是一家崭新的三层民居楼,得知这家的主人是村里“帮达仓”的长者之一时,我们自然要拜访了。

  83岁的索郎达吉花白胡须,着黄色缎子上衣,显得慈眉善目。如今四世同堂的他,家里有17口人,儿孙孝顺,日子富足。去年,又托政府“农牧民安居工程”的福,盖上了新房。藏式的白色高墙,彩绘的门窗装上了时兴的塑钢窗玻璃,非常气派。尤其屋内雕花的原木柱子和房梁粗大得有些奢侈!谈起隔壁的“帮达仓”,老人依然乐呵呵地说:“那时侯他们家有上百头骡子,而我们只有几头”。

  从老人家宽大的窗户里望下去,“帮达仓”老宅更显沧桑、颓败,院落里堆满了老人一家的木料等杂物,已经感觉不到任何的百年荣耀。

  帮达村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两千,人均收入近4500元的中等富裕村。这里的男人们喜欢把摩托车极尽装饰,喜欢出门在外,向往外面的世界。外出经商是他们最大的心愿,越远越好。据说,除了西藏各地,北京、成都等地也有此地康巴商人的踪影。

  在这样一个旅游经济异常火爆的年代,地处“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帮达乡也意识到了“帮达仓”是一张不错的牌,乡政府正急切期待县里帮忙,尽快把“帮达仓”作为旅游景点包装推介出去。

  这里离214国道不到15公里,相信不久以后肯定成为一处热门景点。

Top